“國產機床技術迭代速度加快,但產品同質化問題依然存在。”
“專業技術人才缺口持續擴大,制約創新突破。”
“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效率偏低,產業化落地難。”
……
這些來自行業一線的聲音,直指工業母機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痛點。那么,要如何推動實驗室里的創新成果走向生產線?如何將技術突破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競爭力?
5月1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李樂成在第十四次制造業企業座談會上,對工業母機產業發展作出系統性部署,為產業破局指明了方向。他強調,要持續完善工作機制,健全政策支撐體系,強化要素資源協調保障,推動工業母機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扎扎實實搞自主創新,建強中試驗證平臺,補齊產業鏈短板弱項,實現“化點成珠、串珠成鏈”。要堅持場景牽引,在細分領域上深度挖掘,打造獨具特色的產品和服務,提升產品一致性、穩定性、可靠性。要高度重視產業生態建設,避免“內卷式”競爭、同質化發展。要發揮領軍企業帶動作用,建立更緊密的產學研用合作關系,強化產需對接,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要秉持開放融合理念,積極探索新產品、新服務和新解決方案,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不斷開辟發展新賽道。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
隨著一系列戰略部署和政策舉措相繼推出,中國機床產業以“智能化”為突破口的創新成果迅速推出。在日前召開的第十九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上,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全球首臺新一代智能數控系統“華中10型”,充分展現AI賦能的強大實力。
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華中數控董事長陳吉紅表示:“從傳統數控系統依賴預設程序的‘剛性控制’,到智能數控系統通過自主‘感知—學習—決策—控制’閉環,華中10型智能數控系統實現了數控機床從數字化革命到智能化覺醒。”
作為重型機床領域的標桿企業,武重集團發布的世界首臺高速高精智能重型立式銑車加工中心尤為矚目。這臺機床搭載了國內自主研發的智能數控系統和針對重型機床研發的“武重云”在線智能服務平臺,能夠實現自主感知、自主學習、自主優化與決策、自主控制與執行,擁有精度智能提升、智能加工工藝系統和機床動力學數字孿生、智能運維等主要智能化功能。
在激光加工領域,華工激光最新一代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智能裝備同樣實現智能化突破。該裝備首次搭載AI智能交互系統,目前已實現“售、教、用、調、保”全流程數字化。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會長毛予鋒強調,隨著AI技術賦能和機床產業快速發展,企業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得以快速提升,成本明顯降低,還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周濟進一步指出,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已成為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核心技術路徑,而新一代智能制造則是這一路徑上的關鍵環節。“展望未來,到2035年,我國各類產品和裝備將實現從‘數字一代’向‘智能網聯一代’的轉型升級。”
開辟發展應用新賽道
毛予鋒指出,從航空航天、汽車制造到精密電子、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各領域的轉型升級都離不開機床技術的突破。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過程,正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最佳應用場景,將為全球及中國機床工具產業發展帶來難得機遇。盡管全球經濟存在不確定性,但中國市場的規模優勢、政策紅利和創新活力,將為全球機床產業提供確定性支撐。
這一論斷,在中國機床企業的實踐中得到了印證。
科德數控的探索便是例證。其相關負責人向中國工業報記者透露,公司的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產品已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能源、精密模具等多個領域,覆蓋半導體、醫療等行業,產品價格跨度從百萬元到千萬元。憑借技術優勢,科德數控在市場競爭中持續發力,競爭力不斷增強。
宇環數控同樣展現出強勁的發展韌性。該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公司各業務板塊均衡發展,產品和市場結構持續優化。隨著汽車零部件、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領域需求攀升,企業訂單量顯著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其精密復合立式磨床成功打入航空航天、軸承等領域,進一步拓寬了市場版圖。
眾多企業以“精準定制”為策略,在細分領域實現突破,開拓出發展新藍海。秦川機床針對新能源汽車制造需求,研發出數控砂輪磨齒機等系列產品;重慶機床(集團)聚焦新能源汽車齒輪加工的“卡脖子”環節,研發出精密高效磨齒機等。
隨著新興經濟領域的崛起,機床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創世紀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伍永兵介紹,為滿足人形機器人領域相關的關節部件、外框與骨架、靈巧手部件等結構件的精密加工,公司對現有鉆銑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數控車床、五軸聯動加工中心等產品進行了個性化改制和升級,并推出多款定制化產品,相關產品收入快速增長,為公司經營業績帶來了新的增長點。目前,公司密切關注新興經濟領域的發展新動向,并積極開拓市場。
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
目前,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在機床關鍵技術攻關中的協同效應日益凸顯。秦川機床聯合12家企業及3所高校創立高檔數控機床創新聯合體,聚焦精密數控磨齒機床、核心功能部件及高檔數控系統研發。東莞市工業母機與模具創新聯合體則由企業牽頭,聯動產業鏈上下游及高校院所,針對“卡脖子”技術,在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等領域開展產業鏈協同創新,培育“工業母機+產業生態”模式。
在超精密加工領域,協同創新成果顯著:華粹智能裝備依托哈爾濱工業大學技術推出高端超精密車床;西安交通大學與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立聯合研究院,聚焦超精密加工,持續深化合作。
此外,浙江省高檔數控機床技術創新中心依托溫嶺市政府與浙江大學,圍繞數控機床數字化設計與優化、高性能關鍵零部件、高檔智能數控系統三大方向,攻關智能數控系統、機床正向設計等核心技術,為區域產業升級儲備動能。
從跨企創新聯合體到高校成果轉化,再到區域創新中心攻堅,產學研合作正以多元模式推動機床行業在技術、生態、人才等維度實現系統性突破,為國產機床高端化注入持續動能。